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作物施肥原則


一、作物施肥的原則:
作物生育過程需要氮、磷、鉀較多,土壤中常無法充分供給,需要肥充,稱為肥三要素。一般所稱的施肥,通常是施用三要素。三要素肥影響作物生長、收穫及品質。在作物生產成本中施肥費用亦最高。
作物對養分的反應因作物種及養分需求同而。在極的缺少某種養分時,作物顯出飢餓的病徵,謂之缺乏deficiency level)。當作物的產養分含增高而增加時,謂之適宜(adquate level)。養分含增高到某種程,作物仍能吸收養分,但對作物之產已無反應,此時稱為過消耗(luxury consumption)。如果濃達到使作物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即毒性toxic level)。
作物生長所需營養要素雖有十七種之多,但植物生長係受最缺少的要素所限制,如補充這些要素,即使其他要素有充份,亦能發揮促進植物生長效果,此現象稱為最少養分。故施肥時應判斷土壤中何種要素最缺,針對最缺的要素施肥才能得到效果。當土壤中缺少某些要素而施肥時,作物生長雖隨著施肥之增加而增加,單位施肥所能增產的作物收卻隨著施肥的增加而漸減,此現象稱為報酬漸減。施肥費用隨著施肥的增加,故作物生上可獲最高產的施肥亦未必是最經濟的施肥
土壤肥的有效性依陽子交換能、土壤反應及土壤有機態而定。由於在各種生產資材中,影響作物生長和產最大,故應依照作物需要,做適、適時、適法的施肥。
同作物對要素的需求皆一致,土壤反應又影響要素的有效性;如矽對禾本科作物非常重要,酸性土壤又普遍缺乏有效性矽酸,故酸性土壤的稻田需施用矽酸肥。鈣、鎂因其需要僅次於三要素,在酸性土壤栽培旱作物時極乏,故在酸性土壤應施用鈣、鎂肥或石灰資材。植物對鐵、錳、銅、鋅、鉬、硼等的需求甚微,一般土壤中含已足夠供應。但這些要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性,容受土壤中化學反應影響。有機肥中亦有甚多是富含三要素成分。但礦化高者,應注意施用時釋出要素養分,且應減少化肥要素用,方可避施肥過

二、三要素肥的施用原則
1.        施用適的推薦:
施用肥料量以肥成分百分,算出各種單質或複合肥的用

料量(公斤)=要素(公斤) ×100/的要素含(%)

1:某一稻田的三要素推薦為每公頃氮素(N)100kg ,磷酐(P2O5) 20kg ,氧化鉀(K2O) 60kg 。現在想用氮素的60% (100kg × 60/100=60 kg)及磷、鉀的全部做堆,則其每公頃所需肥料量如下:
A.       用單質肥時:
酸銨=60 kg×100/21=286 kg (素時減半)
過磷酸鈣=20kg × 100/18=111 kg
氯化鉀=60 kg×100/60=100kg
B.       用複合肥時:
台肥五號複肥含氮16%,磷酐8%,氧化鉀12%,簡稱16-8-12配方,最接近上面三要素的比
施用氮素60 公斤所需五號複肥用60 kg × 100/16=375kg
此一數量五號複肥同時含有約30 kg的磷酐( 375 ×8 /100)
此一數量五號複肥同時含有約45 kg的氯化鉀(375×12/100)

2.        影響作物施肥的因子:
A.       品種特性:
生長潛較大品種需肥(尤其氮肥需要)多於生產潛較低。晚熟品種需大於早熟品種。
B.       氣候因素:
I.         日照:陽光充足時光合成產物的生產潛增加,如供給多氮肥予以配合,可使此充分發揮,獲得高產。光線足時,需要供給較多鉀素,始能維持正常光合成速
II.       水分:水分成為限制因子時作物乾物生產減少,肥需要亦當減少。
III.     高溫季節土壤有機質的氮素釋放較速,根吸收亦高,因而作物需氮量降低。溫低時,吸收受阻最嚴重的要素為磷。

3.        土壤:
土壤中某種要素供給低時,則供給該種要素的肥需要高,施用效果大。由多處肥試驗結果可以求得肥效果指(或肥經濟用)與土壤養分測定值(要素供應能)間之相關。只要測定個別地點土壤的養分含(或供應能),即可求得個別地點土壤的需肥。氮肥需要受田間土壤化性、氣候及耕作方式對有機質分解的影響,但需依賴過去由田間試驗所得結果與生長期間作物的反應,以調節其施用。土壤排水不良時鉀用較多。

4.        栽培管
A.       植物保護:澈底執防治病蟲害及雜草,使氮肥用經濟限度降低。
B.       密植一般密植提高時,肥需要亦隨之提高,但密植高到某一程以上時,肥需要量不再增加,甚至減少。
C.       覆蓋:以稻草等材覆蓋土壤,對保持水分及改善土壤物性等有很大效果,並在其分解中釋放各種要素,其中以鉀素最多。
D.       耕耘:在旱田過或水分過多時的土壤進耕耘,會破壞土壤構造,鉀之吸收受阻,鉀肥需要提高。整地會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增加氮素供應。
E.       水分管直播水稻因初期沒有保持浸水態,硝化作用旺盛,氮肥損失較移植栽培為大,因此水稻氮肥需要增加。行輪流灌概及滲透快的水田亦因同樣由應增加氮肥需要


三、施肥方法:
1.        施肥方法:
施用有撒施(broadcast application)、側施(side dressing)、條施(band placement)、畦底施(plow-sole placement)面噴施(foliar application)方法。
2.        施肥位置:
氮素在土壤中的動及擴散最快,磷不易移動,鉀在其間。黏重土壤所施的移動較砂質土壤為慢,故肥效較緩,失較少,肥害亦少。故氮、鉀肥應分施,其基肥用在砂質土壤應小於黏質土壤,施肥位置應較後者遠種子,同時追肥次亦應增加。銨態氮肥如施於土壤表面甚揮散損失(在鹼性土壤尤其嚴重),故以條施後旱田應充分覆蓋土壤,而水田以深施為宜。在水田中深層或全層施肥尚有防止銨態氮轉變硝酸態氮後脫氮損失的功效。磷肥在旱田中被土壤固定而不易移動,應以全或多為基肥施用。施在土壤表面磷肥不易被根部吸收,故磷肥應以條施方式施入適當位置。在水田中磷不易移動,故當追肥施用效果佳;在砂質還原性強的排水不良水田,磷肥仍可溶解而向下移入,分施磷肥有時較全作基肥施用者為佳。
3.        施肥時期:
作物需肥適期,一方面可減少損失,另一可供作物適時用,除具經濟與肥效外,尚有調節作物生長期,達到提高收穫指或收穫物品質功效。


四、的選擇:
1.        同為氮素肥素較酸銨經濟。施用素時應注意施用方法,避免表面施肥,以防氮的揮發損失。
2.        硝酸銨鈣宜用於旱作而適用於浸水土壤,以免脫氮損失。
3.        對於菸草、鳳、西瓜、洋香瓜等作物施用酸鉀時,其產及品質均優於施用氯化鉀。對於其他一般作物則二者肥效差異不顯著,以施用氯化鉀較為經濟。
4.        土壤呈中性反應最適宜硝化作用的進,酸性土壤妨礙氮肥的肥效。酸性土壤中,鐵、鋁活性強,磷及鉬被固定,因此其有效性較低。施用石灰粉,苦土石灰,渣等可調高土壤 pH 值,提高氮、磷及鉬的有效性。
5.        酸性土壤本身,鈣、鎂、矽等要素供應較低,可施用石灰粉,苦土石灰,渣等為改善土壤酸性。惟石灰如施用過,將導致鐵、錳、銅、鋅及硼等溶解減低,導致其缺乏。
6.        調整土壤反應所需石灰材當依土壤質地或陽子交換能;黏質土壤或陽子交換能大的土壤較砂質土壤或陽子交換能小的土壤為多。石灰粉,石灰石粉之中和各為120~135 50~70,可依中和的大小增減用。土壤缺鎂時可用白雲石灰粉代替石灰石粉,二者之中和同。渣也可供應鎂素,因而可代替白雲石粉。
7.        在稻田及蔗田施用矽酸渣,主要依賴其有效性矽酸之供給。石灰的石灰含高,果園及蔬菜園施用石灰渣,可得甚佳效果。


五、要素的施用原則
缺乏微要素的診斷,應依下方式:
1.        先從土壤酸鹼測定著手:如果作物生長不良的土壤屬中性或鹼性,在旱田可能是缺鐵或鋅,在水田則可能是缺鋅。如果屬強酸性,則以缺鉬可能性較大。缺硼在酸性及鹼性土壤均可發生。
2.        根據作物缺乏微要素的徵作為判斷依據。
3.        根據片或土壤分析作為判斷依據。

要素的補給方法,可以分別以含有微要素的化學資材 (酸鐵、酸錳、硼砂、硼酸、酸鋅、氧化鋅、酸銅、鉬酸銨等)施用於土壤或以水溶液噴施於面。作物缺乏微要素時,一般要有癥,並由植物體和土壤分析確認後方可施

0 意見:

張貼留言